光圈的重要性
光圈是指镜头中光线通过的孔径大小。
光圈的大小通常以光圈值(如f/2.8,f/4,f/5.6等)来表示,较小的值表示较大的光圈孔径,反之亦然。
较大的光圈值(如f/1.8)允许更多的光线进入镜头,适合于低光条件下的拍摄,并产生较浅的景深效果。
较小的光圈值(如f/16)限制了光线的进入,适合于明亮的环境,并产生较深的景深效果,使得整个画面都能保持清晰。
光圈大小与景深的关系
景深是指照片中能够保持清晰焦点的距离范围。
较大的光圈会导致不在焦点的光线形成较大的光斑(弥散圆),在照片中表现为背景模糊化。这种模糊效果是由于焦点外的背景被呈现为许多大小不一的光斑。
相反,较小的光圈会更好地聚焦光线,使得不在焦点的光线形成较小的光斑(弥散圆),从而使得焦点外的背景更加清晰。然而,由于进光量受到限制,图像会变得更暗,就像右侧的“底片”中的背景变暗一样。
在图像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到(1)和(3)被更好地聚焦在“底片”(5)上,而来自(2)的光线不受影响,因为它们处于完美的焦点范围内。
光线的散焦:当光线通过较大的光圈孔径时,它们会在镜头中的不同位置聚集,然后在成像平面上汇聚成一点。这种聚焦效果会使得镜头前后的物体在焦点之外产生模糊,因为光线聚焦到的点不在同一平面上。这就是为什么在拍摄使用较大光圈的照片时,只有焦点范围内的物体才会保持清晰,而其他物体则会出现模糊的现象。
关于光圈更加形象解释
当光圈变大时,光线进入相机的数量增加,这会导致更多光线汇聚在相机的焦平面上,也就是相机传感器或底片的位置。这就像在一个房间里打开了更多的窗户,让更多的阳光进入,将光线聚焦在一个更小的区域内。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房间里,房间的墙壁代表着景深的范围,你手持一盏手电筒,手电筒的光束就是光圈。当你在手电筒上打开一个较小的光圈时,光束更加聚焦,只有手电筒前方的一小部分墙壁被照亮,而其他部分则处于暗淡或模糊的状态。这就是较小光圈产生的较深景深效果。
相反,当你将手电筒上的光圈打开到更大时,光束扩散开来,照亮了更广阔的墙壁区域,但同时也使得墙壁上的光更加分散。虽然墙壁上的光更多了,但每个点接收到的光量却减少了,因此没有像较小光圈那样集中在一小部分区域内。这就是为什么较大光圈产生较浅景深的效果:只有焦点附近的区域保持清晰,其他区域则会模糊或虚化。
综上所述,光圈大小直接影响了光线的聚焦程度,较大的光圈会导致光线更加分散,产生较浅的景深效果,而较小的光圈则会使得光线更集中,产生较深的景深效果。
焦距
焦距的长短影响了拍摄到的主体大小以及景深。
较长的焦距会产生较小的视野范围,使得主体看起来更大,并且产生较浅的景深。
较短的焦距会产生较大的视野范围,使得主体看起来较小,并且产生较深的景深。
不同焦距的镜头
超广角镜头(Ultra-Wide Angle):
主要特点:视野极为宽广,适合拍摄大场景、建筑物等,具有明显的透视效果。
焦距范围:小于20mm。
广角镜头(Wide Angle):
主要特点:比超广角略为窄,但仍具有较宽的视野,适合拍摄景观、建筑等,保留了一定的透视效果。
焦距范围:20mm到35mm之间。
标准镜头(Standard Lens):
主要特点:视角接近人眼所见,是拍摄日常生活、人像等的常用镜头。
焦距范围:35mm到70mm之间。
中焦镜头(Mid-Range Telephoto):
主要特点:适合人像摄影,具有较为突出的背景虚化效果,使得人物主体更加突出。
焦距范围:85mm到135mm之间。
长焦镜头(Telephoto Lens):
主要特点:具有较大的放大倍率,适合拍摄远距离的主体,如野生动物、体育比赛等。
焦距范围:135mm到300mm之间。
超长焦镜头(Super-Telephoto Lens):
主要特点:拥有极大的放大倍率,适合拍摄极远距离的主体,如野生动物、天文现象等。
焦距范围:300mm以上。
等效焦距
等效焦距是指在不同尺寸的传感器上,实际焦距与35mm胶片相机上相同场景的焦距之间的关系。因为传感器大小的不同会影响到画面范围,所以需要一个修正系数来补偿这种差异。例如,对于APS-C传感器相机来说,其等效焦距通常是实际焦距的1.5倍(尼康)或1.6倍(佳能)。
等效虚化
等效虚化描述了不同传感器尺寸在相同焦距下所产生的背景虚化效果的差异。较大的传感器能够捕捉更多的光线,因此在相同焦距和光圈条件下,它们通常具有更浅的景深,从而产生更明显的背景虚化效果。这意味着对于相同的场景,全画幅相机相比于APS-C或更小的传感器相机,可以实现更出色的背景虚化,使得主体更突出,背景更柔和。